据海外财富网了解,在中国不仅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家电品牌,也是在全世界人民得到了认可的世界品牌,它就是“海尔”。商业江湖上有着海尔、有着张瑞敏的很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海尔人聚沙成塔,建起用户对海尔信赖的长城。海尔人用行动告诉用户,有家的地方,就有海尔。 “海尔人”,是海尔“中国品牌力量”的最好践行。
1984年,海尔集团创立于青岛,其前身是青岛日用电器厂当厂长,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在张瑞敏之前,已经有三位厂长申请调离,张瑞敏来了之后,立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制定规章制度,解决了工人懒散问题。其次四处借钱,解决工人工资短缺的问题。张瑞敏认识到,要把这个企业盘活,首先是要提升产品的品质。当时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家电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是国内的技术和产能均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所以张瑞敏专程去德国取经,引回了亚洲第一条四星级电冰箱生产线。
【砸冰箱】76台冰箱换来诚信根基
张瑞敏经常讲,不管有多么好的设备,多么好的资产,都不可能增值,唯一可以增值的就是人。如果把人的素质提高了,企业就可以增值。
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所有的人都认为只要设备来了,生产肯定会很好,产品也会很好,1985年,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信里说厂里电冰箱的质量有问题。张瑞敏立马带人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里400多台冰箱竟然有76台不合格。当时跟干部商量如何处置,有人说,冰箱只是外部划伤,便宜点儿卖给工人。
那时候,一块钱能买十斤白菜,一斤多花生油,六两猪肉。一台冰箱两千多元,是一个工人三年多的工资。就算这样,冰箱依然供不应求,抢都抢不上,“纸糊的冰箱都有人买”。张瑞敏却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要把这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产冰箱的人亲自砸。
张瑞敏说:“过去大家没有质量意识,所以出了这起质量事故。这是我的责任。这次我的工资全部扣掉,一分不拿。今后再出现质量问题就是你们的责任,谁出质量问题就扣谁的工资”,张瑞敏清楚,并不是把冰箱砸掉了质量马上就好了,但通过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传递一种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有缺陷的产品都不能出厂。
1988年12月,海尔获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质量金牌,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军地位。
以人单合一模式创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赶超的机遇。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一下子和欧美日传统强企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三无——组织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传统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在全流程用户体验驱动的今天反倒成了劣势。日本制造几于德国制造齐名,但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并不买账,我们2012年收购日本三洋的白电产业,三洋有非常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精细化制造水平,但唯尊是从的企业文化使他们远离用户而陷入巨额亏损。我们收购以后,人还是原来的人,但输入“唯用户是从”的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八个月后,实现止亏。
“员工不能为用户提供价值,你就没有价值”
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有种不敢去海尔应聘的感觉,如果不能够为用户提供价值,很担心会不会如同当初的冰箱一样被砸掉,被抛弃。从最初的砸冰箱到如今的体验云,海尔就是一直坚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就像张瑞敏在演讲中说的:“卖出产品是很多企业的终点,而对于海尔来说,卖出产品却是起点,是用户体验的开始”
打造终身用户不就是提供终身服务吗?圈粉!
“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
演讲中,张瑞敏提到了海尔体验云:“不止要大数据,要的是小数据和流数据,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所有对体验有促进的都可以上来直播,聚焦生态”,所以我们在今年海尔的场景直播中,看到了用户也在直播,也在分享生活经验,人人都可以成为主播,为产品和场景助力“你创造的价值,你跟踪到最后”这是张瑞敏对海尔的员工下达的指令,更是对用户的承诺。你从海尔得到的不止是一个产品,一组场景,一个智慧家庭,更是终身服务。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推出了一个全球企业创新力排行榜。在这个榜单上,前十名企业只有海尔一家来自中国,排名第八。该机构对创新力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又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海尔正通过搭建开放性的全球创新体系,以共建专利池的思路,推动颠覆式创新,以实现行业的引领。
无论是延续性创新还是颠覆性创新,创新的主体永远是人,而让人充满持续创业创新精神,从而实现自创新、自驱动、自运转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创新探索的终极目标即在于此。
海尔的探索,还难言成功,但只要保持永远的创业创新精神,我们将始终走在追求下一个成功的路上。以上是海尔张瑞敏谈:精神的力量的相关内容。